地方茶饮品牌:谁是“茶王”?谁是“特产”?

元描述: 深入探讨地方茶饮品牌发展现状,分析其在头部品牌挤压下如何“厮杀”,以及面对下沉市场如何守位,并揭示地方茶饮品牌的机会与挑战。

吸引人的段落: 当你决定去一个地方旅行,除了景点、餐厅,当地特色茶饮也正在成为必打卡清单。小红书上,“本土奶茶”关键词下有超过6万篇笔记,大家热衷于分享各地好喝的奶茶品牌。茶颜悦色、阿嬷手作,卡旺卡、唐沫茶兮、阿水大杯茶……这些地方性品牌被当地人视为“炫耀资本”的“本地宝藏”,是外地人喝不到的“白月光”。但并非所有地方性茶饮品牌都有野心和底气向全国市场进军,更多的品牌则选择深耕区域市场,成为当地人的“茶王”。 那么,地方性茶饮品牌是如何在头部品牌的包围下“厮杀”的?他们有哪些独特的路径和优势?面对头部品牌“下乡”的趋势,他们又该如何守位?本文将基于CBNData对窄门餐眼数据的分析,带你深入了解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发展现状、扩张路径以及未来机会。

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崛起

“特产”的诞生:地域特色与文化沉淀

茶饮行业中,许多品牌都带有地域标签,比如四川的茶百道、云南的霸王茶姬、长沙的茶颜悦色。这些标签在品牌初创阶段代表着其属性或特色,但发展模式及扩张路径的不同,决定了品牌后续与特定地域的关系强弱。

根据窄门餐眼数据,截至2024年7月5日,奶茶饮品行业门店数达到50家(含)以上的品牌共有389个,按照覆盖省份数量、省份集中度(即一个品牌门店最多的省份下的门店数占该品牌全部门店数的比例)两个指标,大致可以分为四类:

1. 国民品牌: 门店覆盖区域广泛且相对分散分布,意在成为“国民品牌”。

2. 区域茶王: 倚重特定区域,更倾向于走 “特产”路线,意在先向“区域茶王”目标努力。

3. 千店级别品牌: 代表了地方茶饮对规模化的突破,聚焦单一省份的品牌则代表了对特定市场的深挖。

4. 更多地方性茶饮品牌: 其扩店、扩地模式也根据自身优势有所不同。

本文更聚焦那些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品牌,即省份集中度在40%及以上、对单一省份依赖度较高的品牌。这些品牌可以被进一步细分为:

  • 千店级别品牌: 以甜啦啦为代表,展现了地方茶饮对规模化的突破。
  • 聚焦单一省份的品牌: 以眷茶为代表,代表了对特定市场的深挖。
  • 其他地方性茶饮品牌: 以卡旺卡、麒麟大口茶为代表,其扩店、扩地模式根据自身优势有所不同。

从地域分布看,具有一定文化沉淀、茶饮产业基础的城市,更容易批量产生地方性茶饮品牌。例如:

  • 历史文化名城: 西安等
  • 饮茶文化浓郁的地区: 潮汕等
  • 水果、茶叶原料丰富的省份: 广西、福建等
  • 已有知名品牌带动茶饮产业氛围的省份: 河南、山东等

区域的不同特色,为本土茶饮品牌的“特产”属性奠定了基调。以南宁为例,凭借靠近奶茶从业基础与资源丰富的平南县的产业优势,以及水牛乳、水果等丰富的茶饮原料,南宁的茶饮门店规模、本土品牌数在全国范围内都呈领先之势。窄门餐眼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5日,南宁的茶饮门店数、近一年新门店数在全国城市中都位居TOP10,其与昆明是唯二进入TOP10的二线城市。除了阿嬷手作这样在一线城市引发排队现象的“网红”品牌,南宁还有不少初具规模的本土奶茶品牌,它们以当地特色原料或性价比为优势,初步形成以广西为大本营、覆盖云贵川、进一步辐射更多地域的区域布局。

地方性品牌走向全国:扩张与深耕

当地方性茶饮品牌成长到一定阶段,也面临着向全国范围内扩张还是继续坚守区域市场的选择。霸王茶姬、茶颜悦色分别代表了地方性品牌向全国市场扩张的两种态度和模式:

  • 霸王茶姬: 已在全国超3000座城市开出近5000家门店、频传拟IPO消息。
  • 茶颜悦色: 仍有超60%门店位于湖南省内、出省后数次因排队问题陷入争议。

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今年地方性茶饮品牌加快了出省、在一线城市开店的节奏。武汉品牌爷爷不泡茶、潮汕“潮工夫茶饮”英歌魂、贵州品牌去茶山等品牌,便密集进入新城,在社交平台上掀起新一轮“打卡”热潮。

在头部品牌挤压下“厮杀”的N条路线

头部品牌下沉,地方性品牌如何突围?

头部连锁品牌们开始密集向下沉市场进军,而下沉市场往往是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大本营”。蜜雪冰城、古茗等早早在下沉市场完成布局的品牌,也不断挤压着地方茶饮的地盘。

地方性茶饮品牌面临着来自头部品牌的巨大压力,他们是如何找到生存空间的呢?

1. 对标蜜雪冰城的“平价派”

这类品牌瞄准价格敏感度高、品牌认知相对较弱的消费者。窄门餐眼数据显示,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均价主要位于15元以下,而这正是人均消费占比连续保持增长的价格带。

以安徽品牌甜啦啦为代表,其热卖单品可以称之为对标各大茶饮品牌爆品的全家桶组合,比如与蜜雪冰城同价的柠檬水与纯茶系列、冰淇淋系列,以及喜茶们的爆款产品“平替”。

部分品牌甚至做到了比“雪王”更为平价。在蜜雪冰城完善的供应链基础上,这些茶饮品牌已“卷无可卷”,其低价很大程度上依托于“比蜜雪冰城更下沉”的布局策略。这些品牌的门店规模从几十到千店不等,聚焦区域也有所不同,但共同之处在于,三线及以下城市或乡镇店的占比显著高于蜜雪冰城及行业平均水平,部分品牌的乡镇店比例高达40%-60%。凭借较低的房租、人力等成本,产品价格有了压缩空间。

2. 类似茶颜悦色的“国风派”

这类品牌主打国潮、新中式理念,在此基础上融合部分地域文化,形成较为鲜明的品牌形象。

以武汉品牌爷爷不泡茶为例,该品牌以老武汉香片茶为灵感,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多个花茶品类,其41%门店位于新一线城市、32%选址于商场,以贴合其品牌调性。在扩张路径上,此类品牌“国风”“中式”的理念有着灵活的演绎方式及广泛的受众基础,因此也相对容易向其他省市扩张。

3. 更贴合特产属性的“小众宝藏派”

这类品牌加入了更浓郁的地域文化,比如深圳品牌英歌魂、河南品牌眷茶、福建品牌壶见。

例如,眷茶走的是主打东方香料、挖掘本土原料的路线,比如紫苏、茴香、胡椒,以及河南食材荆芥。荆芥柠檬茶加上颇具河南特色的名称“汴京梦”,拉满话题度与打卡吸引力。不过,产品口味、品牌文化方面强烈的本土属性,以及本土食材的运输成本,也限制了此类品牌向其他区域的扩张。

4. 避开热门区域的“错位扩张派”

这类品牌在向外扩张时,有意避开热门区域,选择连锁品牌布局相对较弱的地方。比如吾饮良品,除大本营湖北之外,其在新疆、黑龙江的门店数量最多,类似的品牌还有河南品牌茶主张、山东品牌冰雪时光等。

地方性茶饮品牌如何守位?

1. 独特的消费体验与营销表达

地方性茶饮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了区别于全国连锁品牌的独特体验。深耕特定市场的基础上,这些品牌往往对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需求场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更及时地反映在产品及门店运营的调整中。

具体而言,不少地方性品牌提供的是“茶饮+餐”的复合模式,拓宽覆盖的时段及客群范围。茶饮与餐的比重、具体餐饮品类与产品的选择,则因地域与品牌而异,这是决定品牌能否将复合业态做好的关键。

2. 与当地特色IP融合

地方性茶饮品牌更聚焦当地的联名策略,也便于其凸显自身特色。例如,淄博、哈尔滨、天水、阿勒泰等地的旅游热潮,便带动了当地茶饮品牌进入大众视野。不少品牌也趁机与当地文旅联动,推出相关产品或活动。

3. 对加盟商更为灵活的条件

地方性品牌对于加盟商的资金实力与从业经验限制往往较低,品牌自身对当地营商环境、加盟商资源、关系网络的了解与掌握程度也更高。

地方性茶饮品牌的挑战

1. 头部品牌“下乡”的压力

头部连锁品牌纷纷开放加盟后,吸引了大量加盟商,也引发了“加盟商不够用了”的系列讨论。而地方性品牌往往面临着来自头部品牌的激烈竞争,以及加盟商资源的争夺。

2. “特产”优势的流失

近两年,全国连锁品牌纷纷推出针对品牌起源地的城市限定系列,这也对当地本土茶饮品牌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3. 供应链建设、标准化程度和品牌效应的挑战

地方性茶饮品牌普遍面临着供应链建设不完善、标准化程度低、品牌效应不够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是其接下来能否在区域市场活得足够好、能否顺着自身意愿坚守本地或向外突围的关键。

常见问题解答 (FAQ)

1. 地方性茶饮品牌如何才能脱颖而出?

地方性茶饮品牌需要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并将其融入到产品、服务、营销等各个方面。例如,可以主打当地特色原料、文化,或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2. 地方性茶饮品牌如何应对头部品牌的竞争?

地方性茶饮品牌可以利用自身对当地市场的熟悉程度,开发更符合当地消费者口味的产品,并提供更贴心的服务。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精准营销,扩大品牌知名度。

3. 地方性茶饮品牌是否应该向全国市场扩张?

这取决于品牌自身的发展战略和资源情况。如果品牌有足够的资金和经验,可以考虑向全国市场扩张。但如果品牌资源有限,则可以先专注于深耕区域市场,打造品牌影响力。

4. 未来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发展趋势如何?

未来地方性茶饮品牌将继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一些品牌会继续深耕区域市场,成为当地消费者的心头好。而一些品牌则会选择向全国市场扩张,成为“国民品牌”。

5. 地方性茶饮品牌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地方性茶饮品牌需要不断创新,保持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化,并利用各种营销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时,也要注重团队建设,打造一支高效的运营团队。

6. 地方性茶饮品牌如何应对行业竞争?

地方性茶饮品牌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竞争力。可以通过学习头部品牌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身优势,打造出独特的品牌价值。

结论

地方性茶饮品牌是茶饮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为消费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茶饮选择,也为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在头部品牌“下乡”的趋势下,地方性茶饮品牌需要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跟。未来,地方性茶饮品牌的发展将充满挑战,但也充满机遇。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