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从“调控”到“治理”的时代变革

元描述: 本文深入探讨中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演变历程,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的转型,分析了这一变革背后的逻辑和重要性,并指出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关键原则和抓手,包括坚持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引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经济增速换挡期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从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到不断加剧的市场失灵问题,都需要更为完善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来应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这一重要论述标志着中国宏观经济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深入探讨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的时代变革,并分析这一转型背后的逻辑和重要性,为我们理解中国经济发展方向提供新的视角。

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一场深刻的变革

回顾中国经济发展历程,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经历了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的深刻变革。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词汇替换,而是反映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治理理念和政策工具的重大调整。

一、 历史回顾:宏观调控的演变

  • 党的十四大: 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标志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性得到认可。
  •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 强调“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旨在通过完善调控机制,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 “十四五”规划纲要: 提出“完善宏观经济治理”,明确打造“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进一步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性,要求完善宏观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从上述历程可以看出,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演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和治理理念的不断完善而逐步深化。

二、 从“调控”到“治理”:逻辑与意义

  • “调控”侧重于政府主导,通过政策工具干预市场,以达到经济发展的预期目标。
  • “治理”则强调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治理体系,以实现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从“调控”转向“治理”,意味着中国经济治理理念从单纯的政府主导转向更加注重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体现了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治理方式的创新探索。

三、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关键原则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遵循以下两个重要原则:

1. 坚持系统观念

  • 全局视角: 以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作为宏观经济治理政策目标,统筹协调各方面经济政策的功能效应。
  • 协调发展: 创新和丰富以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为主,各方面宏观经济政策相互协调的政策体系。
  • 政策组合: 在宏观经济治理政策的主要工具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方式上探索创新,在宏观经济治理政策时序上统筹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

2. 坚持法治思维

  • 依法治国: 大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转化为法律法规,为市场主体提供公正、稳定、可预期的法治环境。
  • 市场规则: 不断完善市场规则和监管体系,确保市场运行的公开透明,防止各种市场乱象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只有坚持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才能构建起更加完善、科学、高效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四、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重要抓手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

  • 财税体制改革: 进一步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
  • 税收改革: 持续通过税收改革,培育地方税源、提升财政收入;通过开源节流等方法,力争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有所回升;健全有利于高质量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优化税制结构。
  • 金融体制改革: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健全投资和融资相协调的资本市场功能,制定金融法与监管等改革目标。

2.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修复市场: 通过修复市场、调节市场失灵,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
  • 培育市场力量: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调动各方面市场主体力量,全面恢复投资需求,培育和壮大消费需求。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础,需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五、 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未来展望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将面临更多挑战和机遇。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强化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完善现代财政金融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常见问题解答

1.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是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以有效应对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2. 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最大的变化是治理理念的转变,从单纯的政府主导转向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模式,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

3.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需要哪些关键要素?

关键要素包括完善宏观控制度体系,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坚持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 建设现代财政金融体系的重点是什么?

重点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优化政府间事权和财权划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金融、数字金融等领域的发展。

5.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什么?

目标是修复市场、调节市场失灵,确保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充分调动各方面市场主体力量,全面恢复投资需求,培育和壮大消费需求。

6. 如何理解“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保障,通过构建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能够更好地调动各方面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

结论

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从“宏观调控”到“宏观经济治理”的时代变革,坚持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完善现代财政金融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